北师大二附中官微

二附中校友基金会



家校共育——徐凯文博士:CHAT-GPT时代来临,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是什么?

信息来自: 发生时间:2023-04-10 点击量:

1


家校共育——徐凯文博士:CHAT-GPT时代来临,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是什么?

家校共育

4月8日,我校学生处特邀徐凯文博士带来家长讲座:“CHAT-GPT时代来临,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是什么?”。


主讲人简介

徐凯文博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中长期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大儒心理创始人,执业精神科医师,曾任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总督导;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Part.01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


徐凯文博士谈到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这个时代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但是精神障碍患病率却在增加,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被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着。


青少年学生出现一些怪现象:

1. 物质条件越丰富,孩子们越无趣。孩子们要啥有啥,就是没有快乐。

2. 分数越来越高,学习动力越来越低,创造力越来越差。

3. 学习软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学生越来越厌学、拒学,乃至弃学。

4. 父母竭尽所能,耗尽家财,学区房,补习班,但孩子反感,拒绝,手机冲突,网络大战,乃至反目成仇。父母越努力,亲子关系越差。

5. 孩子苦,老师累,家长急,满盘皆输,却停不下来自我伤害。


出现这些现象与整个社会、学校、家庭都是分不开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学业压力、亲子关系和人生意义的问题。

Part.02

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


徐凯文博士谈到,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世界,尤其有了互联网以后,他们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变得很早熟。不是说生理上早熟,而是心理上。他们可能初中就开始读叔本华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所以他们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就意味着选择和比较,我们的孩子比我们这一代人辛苦,也更难,更需要价值观引导。


父母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非常不同寻常、不合适的事情,有时会让他觉得父母没有尊重自己。徐博士举了一个尝试自杀的女孩的例子,这个女孩各方面都很优秀,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也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却尝试跳湖自杀,被救起来后问她为什么要自杀?女孩说:因为父母不能尊重她,进她的屋子都不敲门。父母很不解,为什么进她的房间要敲门?自己小时候父母也没有说一定要敲门才能进屋呀!怎么不敲门就能让她自杀?


实际上这就是这一代孩子与父母一代的不同,这一代的孩子更期待独立自主,对自己的空间有更强烈的边界感,他们期待与母能够与自己平等尊重地对话,期待自己对自己的人生有决定权。


当父母对孩子提出过多的控制、无限的要求、各种各样的期待后,孩子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控,觉得完全活在父母的期待里,而不是自己的人生,于是随之而来的“空心病”、抑郁等问题就像地雷一样,埋在孩子心里,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就爆炸了。


有家长问道,自己经常与孩子的想法不一致从而产生激烈的冲突,家长的想法通常更加高瞻远瞩可以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但是孩子不愿意听,怎么办?


徐博士认为,家长应该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当然如果孩子的想法是违法、不道德的情况除外),允许孩子犯错。家长应该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的能力、自己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态度。当自己的想法与孩子的想法不一致时,家长可以耐心的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这么认为、背后的道理是什么,把自己的意见说清楚,之后就让孩子自己来做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他的选择可能是错的,可能会付出一些时间,但他还年轻,用这些时间来让他真正成长也是值得的。


我知道我们很多父母都是很成功的,从小努力才获得今天的成就,但是孩子是孩子,我们不能一味苛求孩子重复我们自己的成功人生,他有自己的路要走。或者有的父母觉得自己人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会期待孩子不要重蹈覆辙避免自己不成功的人生,这都是家长存在的误区。请让孩子大胆地往前走,信任他、支持他,让他去试错,让他去探索属于他自己的精彩人生。

Part.03

父母不能将成绩作为

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虽然我们的文化环境是多元的,但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仍然以成绩为主,这就是荒谬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态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技能和知识。考试不是目的,家长要从心里明白,考试是为更好学习,学习不能为考试,应关注孩子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而不是考试成绩。当成绩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那么为了争这个好成绩,孩子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抗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薄弱,难免不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现在说有很多孩子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就是因为有精致利己主义的家长和老师。从一些标语中就能看到这种思想,比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把其他同学都当成敌人,学习变成了危机之源。


二附中也举办了很多活动,希望家长也能多支持孩子参加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能在活动中建立对自己多元化的认识,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Chat-GPT时代,不能被替代的是孩子的创造力、领导力等各种能力和品质,因此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学习的热情、对学习本身的好奇和钻研的品质,不要为了让孩子多考一点点分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提高能力的机会。

Part.04

什么是父母能给孩子最美好的


预防胜于治疗,我们的工作要做在前面。


首先,我觉得人类始终需要一种智慧,知道财富的意义是什么。父母也应该理性地看待财富的意义,如果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永远将物质和财富作为权重最大的因素时,未来就是会出现各种问题。人除了生物和心理以外,还要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是优秀的人可能越不是物质或者金钱能够满足的。


比如说我们这代70后,我现在积累了一点财富,我对我女儿表达爱的方式是什么?不是让她去买什么车子房子,而是让她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哪怕这个专业挣钱不多,但是只要她喜欢就好。


所以物质基础就是让我们有更多选择的自由,让我们能够以不功利的态度去学习,从自己的兴趣、价值、意义的角度去选择。上大学不是为了找高薪的工作,上名牌大学也不是为了一定要进四大行。而是希望她能找到自己的热爱,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二,是要回归本心和良知。

 

我的博士论文是在监狱做的研究,有些寻衅滋事的罪犯会被关进单人牢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就是没有人和他说话。一个礼拜还行,但两个礼拜人就崩溃了,保证书、检讨书就写出来了。可是历史上有很多革命斗士,能够经受这种精神折磨,为什么他们没有崩溃,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有理想和信仰,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所以,理想、信仰、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支撑作用是非常重要和强大的。


中国人怎么看本心和良知?中国人说,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观念。比如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王阳明作了总结阐述,就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


所以我觉得,当物质没有满足的时候,就先吃饱穿暖;当物质满足之后,我们就要升级心灵,去让自己做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能不能帮助别人,对社群、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这就是我们的意义。


比如我是一个科学家,那么我就用自己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困扰人类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度。所以在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找到自己的良知,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也能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徐博士给家长的忠言

第三,家长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焦虑。我们会发现有的家长比孩子更焦虑,孩子学习不好,家长焦虑孩子未来能不能有好成绩、考上名校;孩子学习好,家长焦虑孩子会不会太逼着自己学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焦虑的地方,除了孩子以外,家长可能也存在工作压力、夫妻关系等等多方面的压力和焦虑,但是希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焦虑、压力传给孩子。在爱孩子前,首先要关爱自己,安抚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更多的爱给到孩子。如果家长难以控制自己话语中的着急、责备,不如直接抱抱孩子,给孩子温暖。

恒河猴实验:小猴子会选择和身披软毛的“妈妈”在一起,而非提供食物的妈妈在一起


徐凯文博士的讲座让我们很受启发,徐博士提出的很多问题和建议对于我们理解孩子非常有价值,需要我们真正将这些解决方法落到实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为孩子的幸福人生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