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附中官微

二附中校友基金会

第四届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高端论坛正式开营

论坛主题:明利尚义

“泱泱华夏,礼穆而馨。趋利有道,崇义德珍……”

2018年7月18日清晨的国子监绿树葱茏。北京师范大学王学松教授,与刘宇宁、陈仲韬、孙一淇、张益宁四位同学一起领诵,来自内地、港澳地区的40所学校、41个代表队、202名学生在孔子像前晨起诵读:“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等。师生齐读《周易·文言传》,共诵《荀子》、《论语》、《孟子》、《礼记》、《陆象山全集》等有关“义利”篇目,北京师大二附中蔺海川同学撰写的起始、和收势篇目更让大家启卷、发书、正身、扬音,真是国子监里映书影、先师像前传书声。

在晨曦书影中,由北京师大二附中主办的第四届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高端论坛第一天的活动拉开帷幕。到场的有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王文静院长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创新教育研究院以及广西、安徽、内蒙古等地的教育局组成的庞大观摩团也参加了开营式,他们将全程观摩本次论坛。本次论坛开营仪式由北京师大二附中申敬红书记主持。

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前三届主题分别是“文字之美”、“家道共话”、“导德齐礼”,今年的主题是“明利尚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似乎凡事和“利”联系起来总是不好的。但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常理以为大义,孔子却闻而恶之。可见“利”与“义”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尤其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如何处理“利”“义”关系更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热门话题。义、利有其对立性,也有其内在统一性。所谓“义”,其核心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而制定的一套准则、规范。因此当下深入、理性、辩证地认识“义利之辩”的内涵,知行合一,无论是对公民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大有裨益。

专家眼中的论坛

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极其鲜活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价值追求,如何立足当代,创新发展并继承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人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北京师大二附中第四届中学生传统文化传承高端论坛“明利尚义”很有意义。正确的义利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思想的需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伦理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也是咱们广大中学生在执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必要措施。这次论坛,我认为应该达到的目标:一是正确对待功利效用与志向动机的关系,倡导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性;二是正确对待社会规则与个人的关系,倡导以义制利、见利思义;三是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倡导“三观”的建设;四是正确对待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在社会上,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利益,但我们绝不能损害集体利益,更不能放弃社会道德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前不久召开的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我曾说过,研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师古而不能泥古,既要回首历史、积极传承,又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今天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讲座中我又重申了这个观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对道德追求、生活状态、人生态度等方面具有时代意义,只有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才能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创新,也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而才能激发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勇气和动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高端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如何让中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传播,需要我们的教师长期精心研究,如何让参加论坛的学校师生收获更多也需要精心思量。但只要沉下心来,各届论坛的主题就一定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历史检验。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王文静教授:如何做一个忠诚值得托付的人?我想老师们是做教育的,我们说教育是一项值得托付的事业。说小了是家长把孩子们托付给我们,说大了是一个国家把未来托付给我们老师,这就是教育行业的特点。每一个行业领域托付这两个字都尤为重要,将来你可能在各行各业从事不同的工作,大家一谈到你,就说你是深明大义之人,哪你就是值得托付的人,想想看不论做什么都会迎刃而解。同学们你们这么小就能读《论语》、《孟子》,这是为你们未来人生的生长铺平道路,它会让你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图像,听到别人听不见的声音。我相信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深明大义,我要把八个字送给诸位老师和同学,明道立德,成就大义,做一个忠诚值得托付的人。希望每位师生在伟大的时代有机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福分。

老师眼中的论坛

传统文化的普及是一门大学问,真正优秀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往往也是优秀的普及者和传播者。更多的教师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系统地学习,他们才能在课堂内外,加入到传统文化普及的队伍中,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正能量,激发传统文化内在活力。

哈尔滨三中孙少萍老师: 一直都感慨于北京师大二附中做事情的细腻,做教育的大气,做文化的精益,因此去年活动之后,又二次请缨,带领学生再度参加今年的论坛活动。对于活动的感受我想说以下几点:

1.选题立意有时代感,紧紧围绕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有现实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中激励学生们发现问题,探求出路。

2.活动设计有交响感,个人思考与集体探讨相结合。无论是专家讲座,犀利论辩,还是嘉言共话,实地考察……多样的活动都突出了设计感和交响感,都彰显着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和群体互助的活力。

3.论坛组织有尊重感,从与君初识到国韵翩翩,每一活动的组织都透露着文明古国、大国的礼仪庄严,论坛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教化,是一次头脑风暴,是一次灵魂净化。

我想对论坛提一点建议:

每次活动结束时总感觉意犹未尽,有一种大力传播的设想和冲动,假期过后,工作的琐事往往会冲淡当初的想法。因此非常希望能够籍论坛之机建立一个传统文化传播的联盟或者在论坛结束后继续一些可延续的系列活动,让论坛文化生命力持久延续。

酒泉东风中学刘蓓老师: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确,最好的教育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而传统文化的影响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过去的两年,我校有幸参加了北京师大二附中举办的两届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高端论坛,可谓收获良多。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我校的校本活动也悄然发芽。在高端论坛的启发之下,根植于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我校积极开展了多项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有“古诗文诵读比赛”“古典作品情景剧展演”“经典咏流传——诗词吟诵”等多项活动,受到广大师生喜爱。还有语文教师自主开展的“每日一句——齐诵论语”“古韵悠悠——唱诗活动”“课堂情景剧表演”等等。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通过薪火相传守护我们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瑰宝。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凭借贵校这个平台,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能继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韦国坚老师: 我们学校是第一次参加论坛,我想这是中学生交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盛会,也是青年学生学习、了解、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搭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校是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一所普通中学,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盛会,我们倍感珍惜。我们抱着学习的初衷参加论坛,我们也会努力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的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了解南宁,了解我们自治区以壮族为代表的十几个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徐凌老师:我们学校也是第一次受邀参加二附中传统文化高端论坛, 我校和北京师大二附中同在北京市西城区,可以说这是一次更好的学习机会。我想国子监的晨起诵读会借鉴到我校高一军训和周一升旗仪式,从而成为校园的亮点;这几天后的一场场精彩讲座也会让我们领略大家风采;百家争鸣的学术观点也会引发我们思考;激烈的辩论赛,闭幕式上的精彩舞台,也会都成为我们日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让我们结交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活动有期限,但是影响却深远。2018年7月18日,我们来了!~

学生眼中的论坛

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就根植在传统文化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论坛的连续举办就在于激活了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精神基因,让同学们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吸取智慧,增强了中华文明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三年论坛走来,这里来过数不清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

从异县他乡求学的北大普通同学,到他乡遇故知的同道中人,他们共同感念于论坛的相聚。“本以为有些事情可就此尘封,没想到它的影响力远远比我想象的大得多”这是他身着论坛纪念文化衫入睡前,再忆论坛时的由衷感慨。北大宿舍的夜晚,一件曾经的论坛文化衫连接了两位陌生的少年,“这衣服我也有”的惊喜偶遇,唤起了他们共同珍藏的记忆。那群炽热的青年论道于北京师大二附中,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样信念,在大雨的国子监共诵典籍,于夜晚的灯前奋笔疾书。“回忆就是,你在不经意间想起了某件事或某个人,沉浸了几秒,就出来了。但是旁边的人会说,刚才,你笑了。”异乡同学,论坛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共享的一段回忆。从不同的高中到同一所大学,从陌生到故知,他们是再会于北大的论坛学生发起人之一王天翼和呼市二中第二届论坛代表高翔。

三年论坛走来,我们的小伙伴学会了思考中华传统文化:

贵州省实验中学的彝族同学严易晓参加了2017年的论坛。她说:“李煜晖老师讲座中的一句话真地给我们很大触动。‘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是时间,是历史。’那一刹那,如醍醐灌顶般,我明白了我们大山里的孩子一路走来的纠结与磨难是为了什么。诚然,我们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但由于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传统的根深蒂固,我们文化的革旧换新也相对缓慢,我们的发展也为许多传统文化的糟粕所阻碍。面对文化问题,人们都知道政治书上那句无比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却很少仔细叩问过何为精华、何为糟粕,精华何以为精华、糟粕何以为糟粕,也很少有人能感同身受这取舍更新间的艰难。我和我的同伴们作为对此深有感触的一个群体,愿意以微薄之力分担此任,磨砺心智,明辨是非,哪怕成效是在20年后,也希望那时我们家乡的孩子不会因为物质匮乏和文化陋习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舍生取义”(即“舍利取义”)的义利观,曾经激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舍生忘死,不计私利,以道义自任,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但是,过于重义轻利,否定人们逐利行为的合理性,消极影响也不容低估。

参加本届论坛的大连八中于文昊同学认为:于君子,心之纯粹,何限于利义。于小人,心之杂乱,又何限于利义。愿今日的人们,成年的人们向心问道,问问善恶、问问对错、问问利义。

天津二中郝悦洋同学认为:传统义利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在不同社会性质下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导向。新中国成立后,与我国民主政治相契合的“重义轻利”、“义利并重”主流价值取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当代高中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正能量。

青海师大附中黄莹同学认为:以义为基,规划得利。无论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个人的自我提升,我们都要正确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个人发展要求“义”,但也不能以“义”为由,做出一些影响社会秩序的不良行为,我们不反对对利的追求,但要在义的基础之上取利。社会和国家发展中,我们坚持底线和态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国家更有实力,拥有更多的支持。以义为根基,合理的规划取利,这才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才是前进道路上所提倡的。

三年论坛走来,参加过论坛的小伙伴,影响了更多的小伙伴:

2018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曹婧怡同学,曾于2016年第二届论坛期间,代表北京二中参加北京五校联排话剧《枣树》。同学们评价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她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小女生,她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带动了我们。

论坛每场活动都通过专家论证、独立成篇,北京师大二附中希望做好同学们的引路人, 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共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带动更多的人自觉锤炼品格、承担社会责任。

论坛背景链接

当今世界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通日益频繁,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和为贵”,“亲人善邦”等,既是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中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表现,也是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纽带,也是立德树人的精神食粮。

论坛由北京师大二附中主办,于17-21日举办。北京师大二附中申敬红书记在开营仪式上说: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用文化育人、用传统文化育人,参会的学校除国内外一流名校外,也尽量向偏远学校辐射,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论坛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学习、交流、传播的平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泉源”。本次论坛以“明利尚义”为论题,它的意义就在于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短短几天中,我们将安排有专家学者专题报告,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李凯博士的《义利之辨的历史溯源》、北京师大二附中何杰老师的《义利之辨的当代回答》、外交部机关党委韩强参赞讲解的《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等,论坛也有同伴们的学习心得、成果展示、还有晨起诵读、参观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丰厚滋养。

参加本届论坛共有39所学校,来自北京市、外省市学校包括北京师大二附中、北京鲁迅中学、北京十三中、北京八中、北京十二中、北京十四中、北京师大附中、天津二中、山西介休十中、太原十二中、大连市第八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上海格致中学、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福州一中、无锡大桥实验中学、安徽合肥一中、长沙一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中学、西北师大附中、青海师大附中、呼市二中、贵州省实验中学、重庆南开中学、云南玉溪一中、深圳外国语学校、无锡外国语学校、安徽宣城中学等,还有港澳地区学校包括香港宣基中学等。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四所中学、广西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等边远地区学校参加。

本论坛是一个挖掘、展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大舞台,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们既能在热烈的对话与交流中充分享受“义”文化的累累硕果,又能在学术的冲撞与交融中细细品味“利”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大家通过喜闻乐见、充满时代感、易于广泛参与的形式,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从而准确、快捷、广泛地传播传统文化正能量!

支持键盘← →键翻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