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附中官微

二附中校友基金会

【德育理念】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念与操作简介
               ——2011年11月30日在西城区科研周德育专场活动上的发言
                     北京师大二附中  陈国治
一、欣赏型德育模式提出的实践背景和理论基础
   1.实践背景:道德教育实践中道德灌输、道德强制或者道德放任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道德教育需要走出“功利主义德育”和“理性主义德育”的误区,寻求一种关注道德情感、道德智慧和道德自由的美丽德育。
   2.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德育美学观”是欣赏型德育的理论基础。“德育美学观”阐述了审美育德论、立美德育论、至境德育论三个基本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当前德育低效化的根本方法是进行德育的审美化改造。


二、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内涵和核心概念
   1、基本内涵
  (1)欣赏型德育:是指通过对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情境、德育形式等进行立美建构,呈现道德之美、德育之美、师表之美和德育对象本身品格之美,引起并维持德育对象对道德和德育的主动欣赏,以逐步提升其道德境界和道德生活品质的过程。
  (2)德育模式:是对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操作原则体系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后形成的基本图式。其核心是介于德育理念和德育具体行为、具体方法之间的操作原则和操作策略。
   2、核心概念:
欣赏型德育是道德教育主体呈现“德育美”和道德教育对象欣赏“德育美”相统一的过程,其关键是对德育进行审美化改造。学生在欣赏“德育美”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价值引导,进行道德的自主建构。德育美是浑然一体的,从立美操作的角度,我们可以在逻辑上把她简单分解成“道德之美”、“德育之美”、“师表之美”和“作品之美”。
  (1)道德之美:道德本身因为其真,因为其善,因为其与道德主体的内在心理结构相结合并外化为主体的道德行为而产生道德力量、道德智慧、道德人格光辉,所以有其美之存在和审美价值。
  (2)德育之美:即德育过程之美。德育过程的情境、题材、结构、顺序和呈现形式都有立美操作的空间和审美价值。
  (3)师表之美:教师的“表美”(外在形象美,教师作为普通人和特定社会角色的外貌、衣着、妆饰、言谈举止的合乎“礼”,合乎“师”、合乎“美”)、“道美”(教师可供效法的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及两者由“合成”而形成的完整和统一的“风格美”的统称。师表美究其本质,是德美对象化(师道外化之美)和育美在教师主体上的呈现,是德美与育美的一种具体的结合。为了突出教师主体的在欣赏型德育中独特的德育审美价值,可以单独加以强调。
  (4)作品之美:德育对象即是德育活动的作品。德育活动是师生双主体活动,因此,德育作品美既是教师立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对象,也是德育对象不断对自身进行道德完善的结果。本质而言“德育作品美”是“德美”的对象化和具体化,是“德美”的概念表述应当包含的内涵。同样,为了突出德育过程中现实的学生主体作为欣赏对象的德育审美价值,可以单独加以强调。


  三、欣赏型德育模式的落实渠道和实践范畴
   1、落实渠道
   从德育美的构成上看,欣赏型德育模式需要考虑德育目标(道德内容)体系,需要考虑实施德育的渠道(时空体系),需要考虑在这些渠道中实现目标的方法论(操作原则和策略)体系。我校反对在国家德育目标(《德育大纲》有明确的规定)体系中进行取舍,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应当关照完整的德育目标,只是要针对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在不同目标上的各有所侧重,更关键的是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特点和不同德育目标应该采用不同的德育策略,使之具体的合乎“欣赏型”。
    德育渠道是欣赏型德育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和保障,也是欣赏型德育模式立美建构的一个维度。渠道不畅或者渠道单一,整个德育是难于美起来的。我校德育基本渠道分为专门渠道和综合渠道。专门渠道包括升旗仪式系列、班会系统、团会系统、社团活动体系、志愿者行动体系、学校大型主题活动体系、每日午检系列、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等;综合渠道包括审美化育人环境、课程体系、导师制体系等。这些专门渠道和综合渠道成为欣赏型德育丰富的、多样化的时空保障。
    2、实践范畴
    在上述条件基础上,我们将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的关注焦点放在了解决德育实效的当下关键——德育方式上。德育工作的不同范畴对德育方式有着不同的要求,真正注意到这些不同,实现德育方式和手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才有实现德育美的可能。我校通过近些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从实践范畴的角度初步概括了欣赏型德育模式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模式、主题活动模式以及环境立美模式。
    欣赏型德育管理模式的立美原则包括愿景展现、文化凝聚、自主管理、机制保障等原则;活动模式的立美原则包括审美化处理、真实性展现、引导性提升、自主性生成四原则;师生关系模式立美原则包括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民主与亲近原则、对话与合作原则、师表与文化原则等;课堂教学模式立美原则包括学科中心原则、学科文化原则、教学民主性原则(双主体互动式)、教学适应性原则等;校园环境立美原则包括协调性原则、文化性原则、交互性原则、人际中心原则、积极舆论原则等。


四、欣赏型德育主题活动模式立美原则和策略
(一)主题活动模式的立美原则
   1、宏观层面整体建构德育活动体系之美的基本原则
  (1)丰富性原则。
   在学校德育活动目标、内容、渠道、形式上都要坚持丰富性,才有建立价值引导情境以供道德学习主体自由欣赏的可能。
就活动的德育目标而言,在道德提升的方向上和道德境界的层次上,只有坚持丰富性原则,才符合道德和德育的本质和规律,也才能为道德学习主体提供自主建构的空间,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就德育内容(德育的材料载体)而言,“当我们步入德育这个圣神绚丽的殿堂时,首先吸引我们的是那些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昭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和精神……道德除了一般意义上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外,还折射出人类在从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过程中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我们尽可能将这种丰富的德育内容在不同方位和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呈现到道德欣赏的风景(情境)中去,才会有道德学习主体自主欣赏的高水平“画作”或“歌声”。
    德育的形式适应开展德育的渠道不同也应当是丰富的,在中学的德育实践中,校园物化德育环境审美化布置、学科教学、以德育导师制为核心的学生指导体系、学校升旗仪式、学校各类大型主题活动、特色讲座活动、学生社会实践、各班级的晨检或午检、班会活动、团会活动、各类社团活动以及校园或班级的网络空间活动等等都是我们可以进行立美德育的渠道。渠道和形式的丰富性,使得德育过程的创新和新颖成为可能,从而避免德育渠道和形式的单调而使长期生活其中的道德学习主体产生审美上疲劳甚或厌恶。
   (2)有序性原则。
    丰富性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其适宜度是德育活动在学生和教师德育互动时空中张弛有度地、和谐地出现。这就要求无论学校层面还是班级层面开展德育活动要在时间上把握好张弛的节奏,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处理好结构的和谐。
就时间次序和节奏把握上,有两个基本层次的有序要求:学校整体而言,要让德育整体安排(特别是德育专题教育活动)有序,在张弛中遵循美,适应学生多方面学习的综合节奏;具体某个教育活动而言,细节的有序方能使活动环节的不断推进顺乎情,合乎理,在德育情境自然顺畅的展现中(活动美感的基础)动情至深,晓理自然,细节及细节间关系的处理同样应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就不同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等德育要素的结构和谐方面,基本要求是同一对象层面上(比如全校层面、年级层面、班级层面或德育选修课程组合人员层面等)德育主题多样化,不同层面上德育主题的配合性。以下这些表格反映了我们有意识地对学校层面德育活动进行了合乎丰富性原则和有序性原则的安排:

表一(按照时间分布的学校主要大型活动)

时间

活动

备注

8月底9月初

入学教育系列

高一年级

9月1日

开学典礼

全校

9月22—29日

军训与团体拓展训练活动

高一年级

9月~10月

“我读过的一本好书”书评书展活动

(班级开展基础上11初全校实物展评、网络展评)

全校

中秋节前夕

“中国人过中国节”——中秋赏月会、音乐会

全校住校生

10月中上旬

“方正杯”法律知识学习与竞赛活动(预赛)

高二年级

11月中上旬

“方正杯”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决赛)

高二年级

11月中旬

主题班会公开观摩活动

全校

12月9日

“笃志杯”合唱比赛或辩论赛

高一年级

12月中、下旬

“博学杯”人文知识竞赛(预赛与决赛)

全校

12月31日

迎新年文化活动(三个年级三种不同组织形式)

全校

3月5日所在周

绿色生活行动(志愿者行动)促进周系列活动

全校

4月中旬

共青团员年度评议

全校

4月30日前后

主题远足活动

高一高二

5月中旬

成人仪式预备班会及成人仪式

高三年级

6月中旬

学生党员发展会及学生党校结业式

高二、三

7月中上旬

各类班型的不同社会实践(7天)

高一高二

 

 

表二

大    型

主    题

活    动

系    列

(全校参与)

每两年一届艺术节

3月底4月初

每两年一届科技节

同上

每两年一次文明礼仪月

3月

每年一次远足活动

每年4月30日

每年一次运动会

每年9月30日

每两年一次学代会、团代会

每年11月初

 

 

表三

“三色帆杯”球类比赛

体育活动课每年长期开展

“笃志杯”一二九纪念活动

高一年级开展

“博学杯”人文知识竞赛

全校开展

“质朴杯”青年志愿者项目评选

全校开展

“方正杯”法律知识学习与竞赛

高二年级开展

 

表四

自成

系列

德育

渠道

每周一班会活动

班主任为主设计开展

每周二团会活动

学校与班级统分结合

每周五社团活动

分三类管理

系统化的学生党校活动

高二自主报名,为期一年

每天的班级午检演说

各班自定演说话题系列

文理实验班名家讲座,辐射全校

文理每月各安排一次

    这些明确时间和节奏的安排通过《学生手册》明示给全体师生,不再因为各方面某些缺乏统筹的活动通知或者其他临时性考虑而在校内随意增加大型活动,确保这种有序性可以预期,以便于道德风景的欣赏者(师生)根据这种可预期的有序性统筹自我,达到从容欣赏的心境。有些明显可以预料到的国家或社会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即使相应的正式安排或通知到较临近的时间点才能发布,但在学校的学年教育计划中要留有弹性的活动的时间窗口,并尽量与学校课程或原有活动体系相结合。比如,这几年恰逢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等重大事件,给德育提供了重大社会背景和可以借力的有利契机,但是我校在奥运教育中未因为奥运主题教育而单独增加大型教育活动,但通过与校训杯系列活动、远足活动和班团会活动相结合,奥运教育同样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充满可欣赏的元素。国庆60周年喜庆气氛的营造同样如此。更有特别的是,在组织师生参与天安门广场背景表演训练时,较多学校出现初期报名人数严重不足之后又改为对全体要求参加,因为这种变化既大量占用了学生时间,又打乱了原先没有报名学生的暑假安排,导致部分师生和家长很有意见。出现这种情况后,二附中是作为典型在教育系统做经验介绍的,后来一些学校也借鉴了我们的做法。我校正是由于在前期动员和训练组织全过程都自觉地遵循欣赏型德育的基本原则,比如开始组织报名阶段即明确参与表演的时间与高二、高三阶段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时间置换,总量上不增加学生负担,在训练过程中实施有效训练,及时激励,不搞时间战、疲劳战,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欣赏型教育举措,既保证了学生参训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不断体会参与的价值,同时收获多方面的得到体验与感触。
   (3)自主性原则。所谓自主性,是指在德育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参与。这种主体性和参与性表现在活动策划、筹备及组织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有学生骨干的行动参与以及在德育活动进行时全体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参与其中的自由。积极地发挥在相应活动中能够起活跃和骨干作用的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够使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情景,适应学生的欣赏视角和审美信息接收方式,这是因为这些学生骨干特定的身份(学生群体的实际代表)和视角,也是因为这种特定的“代表”或“同伴”的参与,使得活动成为了他们自己的作品,因而品鉴这个作品的自觉需要就更加强烈。在品鉴和欣赏中,思想和情感在参与中实现着自我德育。当然,这种自主性一定是在教师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的自主,不是放任自流的自我随意。学校培育、促进、呵护、帮助学生自主德育,实践操作的主要思路可以借鉴下表中的三个方面。学校层面落实该表的方案,发挥中学团组织和学生会的积极性,是一种有效策略。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在其中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活动能满足学生道德体验需求,获得道德情感的生长。08年4月份的艺术节上,学生会副主席,高二9班的陈励子创作的抗战题材的剧本《风雨染坊》被同学们排演后搬上舞台,不仅参与演出的同学获得过程体验和获奖的喜悦,全体观演师生在故事情节和生动表演中深受震撼,以至于关于演出的讨论在百度贴吧中被热议很长时间。有位学生观看后在贴吧里写了篇评论,引发踊跃的跟帖,从跟帖的评论角度可以直观地给我们反馈同学们对这一学生自主性德育成果的欣赏热情和欣赏的自由性。有一位跟帖——“……这几天一直心潮澎湃,社会、学校给我做了17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只在看了《风雨染坊》之后才真正觉得做个中国人是值得的!”这可能没有体现出这位同学看问题的辩证,但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演出带给这位同学的强烈的道德情感震撼。
    2、微观层面单一德育活动立美建构的基本原则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探讨,我们总结了关于成功设计和实施欣赏型德育具体活动的相互联系的基本原则。
  (1)审美化处理原则。
   这是当然核心的和首要的要求。德育审美化要关注学生德育需求的三个层面(道德认知、道德体验、道德审美),以培育和激荡道德学习主体内在道德情感为关键,对学生道德自主建构“许诺自由”是本质,从两个角度思考审美化处理策略——一是借助于艺术手段、形式,发挥其育德和辅德功能;二是超越艺术手段与形式,借鉴审美精神的实质,尊重学生道德自主建构的自由。审美化处理的目的是实现“德育美”。
   (2)真实性展现原则。这是针对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出现的误区而提出的。他们将德育活动审美化改造操作成形式脱离内容的表演,不恰当地运用审美化技术而造成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联系的牵强。我们的教育活动过程更多的应当是“问题求解”过程,“一题多解”更好。就怕是做成“证明题”——道德目标唯一,甚至受教育者明白地知晓我们的教育结论,从而失去道德自主建构的过程和空间。真实性展现原则,要求我们营造的教育情境是真实的,学生是其中的欣赏者,也可以是情境美的贡献者,但不应充当以教师为导演为了证明一个事先已经预知目的的表演活动中的演员!当然,把演出作为任务来渗透其他教育意图另论。
(3)引导性提升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机统一方面,不能因强调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就忽略了教师自觉性引导,甚至使教师成了退居二线的“观察员”。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担当好“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在活动进行的各个必要环节及时调节和引导。欣赏型德育既反对德育灌输,也反对道德放任,因此实施欣赏型德育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但是德育活动的发动者和调节者、道德风景的设计者,还应当是赏道德风景的共同欣赏者和导游人。
   (4)自主性生成原则。这是与“引导性提升”对应提出的,主要针对实践中的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价值引导在方式上妨碍了学生的“道德欣赏和自主建构”,教师成了共同行动的“司令官”;另一种情形是,一些老师习惯于在学生自主性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参与,却在结束时,以“教师提升”的设计角色机械地进行所谓的理论提升。自主性生成原则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道德风景和分享美的感受,指导学生欣赏的角度和方法,由学生在自由欣赏中自主生成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王颖老师“39人行”的班会铺垫好人际间相互赞赏的要求后,以打散自然组合重新结组的组织形式,要求小组成员间相互有理有据地夸对方,之后安排每组最有感受的学生发言,分享其在被别人夸时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分享是促进自主性生成道德感悟),老师只是在学生分享不同感受和观点时,适时提问和分享自己的感觉和思考(教师适时参与,但不充当裁判以及直接给出结论,实现引导性)。观摩过这节班会或录像的老师都感觉这种处理很恰到好处。
  (二)主题活动模式的立美策略
    落实上述原则,对应的策略是开放的,除直接借用艺术手段增加德育欣赏视角和增强情感感染力外,以下策略是课题组人员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立美策略:
    1、德育叙事法。不同于德育说理,在挖掘和展现“德美”上,德育叙事尤其是良方。德育叙事就是主要通过将故事所蕴含着的德美以事件的形式而非道德规范的结论或逻辑推理的方式呈现在欣赏者面前,典型的故事就是展现德美的优秀题材。道德故事是将道德精神、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具体地对象化到故事主人公的生活情境和情节中,使之丰富而感性,特别利于道德学习主体多角度地欣赏。07年11月课题组成员刘睿睿老师在“我的未来我做主”(关于理想——笔者注)的班会上,教师富有感情地诵读了《读者》上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故事中通过自身艰辛努力考取大学而从农村来到上海的青年白领奋斗的故事和这其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感染了全班学生,也感染了现场的课题组听课人员,甚至有课题组人员不由自主地留下了激动的泪水。班主任的这一德育叙事迅速使得原本活泼热烈同时也轻轻松松谈论理想的学生们安静起来,随后讨论也深刻起来。德育叙事的德育审美特点是其中的道德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落幕的情节性以及其必然或偶然的结局对欣赏者情感的牵引和思想的启思。
“叙事”的主要特点是“叙说”,当然,在现代技术条件支持下,叙说方式的选择余地也很大,不同风格的叙事主体(教师)可以适应自己的表达优势,在直接叙说、借助演示文稿进行配乐书面叙述、网络音视频或自制音视频故事呈现等等多种形式中选用。
    2、道德两难法。道德两难法是建立德育审美视角和有效引起道德欣赏的方法。德育学习主体的欣赏兴趣是基于人们一般的道德常识与具体的道德情境结合产生道德冲突而引发对“道德选择未知”的追问,其欣赏的内容则主要是道德冲突在激辩中展现出的道德智慧之美。课题组王丽老师实施的一节主题班会“当你遇到乞讨者”将扶危济困之德(施与)、赏善罚恶之德(拒骗)、真假难辨之困(冲突)结合具体生动的实例交由学生讨论,以探求道德之解,在引导性讨论中则将施与的本质意义引入,避免了道德主体简单在“施与而被骗则赏恶”和“遇真难而不帮则冷漠”的两难中抉择;徐书墨老师以辩论赛形式组织的“成长之境”主题班会,在学生正反双方围绕逆境和顺境至于成长利弊的辩证思考之下,班主任与到场心理教师等嘉宾则在双方充满期待的点评中肯定逆境与顺境客观作用中提出“成长的心境”,而这正是对道德两难的超越。
    3、德美汇积法。生活常常是平淡无奇的,细微而精致的道德风景(或美也或不美)常常悄悄地静卧于平常的生活之中而不为道德观赏者所注意;在每个人的成长中也常常有一些经历和事件不断地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情怀,但因其轻微而弥散,随着时间的流逝,一阵阵的道德涟漪终未能形成波澜。德美汇积法,就是教育者关注学生生活和生命状态,以类似于摄影师或摄像师的职业敏感(对于教育者就是教育的敏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甚至是探寻生活中点滴的道德行为的美,并适时举办“摄影摄像展”,以因汇积而丰富或强大的适应某一主题的道德材料集中呈现给学生欣赏。这种汇积和集中呈现,会使学生从对道德风景的生活中无意识注目提升到自觉的赏鉴。
    人们很容易在经过一株花枝时观赏到她长出的新芽、萌发的花骨朵或是已经怒放的鲜花,但难都去驻足在她面前观赏从新芽到鲜花盛开的全过程,因为过程变化得太细微而不为人所察觉,风景呈现的时间太长,欣赏则变成了等待。让摄像帮人们观察和记录这个过程,并通过快镜头呈现给人们,于是人们就有了从花骨朵到鲜花盛开过程的欣赏和感性。德美汇积法也是想借助这种道德生活的“快镜头”、“慢镜头”和“组合镜头”,来实现呈现学生日常生活中不会或不易获得的道德风景,从而获得道德心灵的丰富。2007届学生成人仪式的预备班会上,王广杰老师把学生们从高中入校第一天每个人写下的可能已经被本人早已遗忘的高中生活憧憬和未来生活的理想以及高中三年他们自己在学校和班级的各类活动中的施展与表现,以照片、录像为材料编辑成视频文件,配以切合不同章节的音乐和班主任散文诗滚动字幕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观看过程除了有时会心的一笑,场面安静极了,笔者也先被婉转悠扬的音乐继而被视频丰富的画面和文字所吸引,在该班门外驻足一直看完。何杰老师在《成长的价格》班会前调查班级每一位学生到上高中以来家庭在其身上累计投入以及这些投入占家庭支出比例的经济账,在班会上将统计数据结合数据背后情感和心愿展示给大家时,由于数据的庞大和比例之高,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了,解读一个个数据,学生们自己一一地回忆和叙述自己成长以来家长默默的付出,动情之处,学生讲述中自己留下泪水以致好几位没能流畅地讲完数据背后家长的故事而由班主任代为转述。(可参见附件案例《“成长的价格”主题班会实录》)
     4、拓展训练法。所谓拓展训练法,是指通过呈现一套精心设计的、兼具较强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个人或团体的任务情境,使参训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及其或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中获得认知与情感上的强烈冲击,从而引发思索和感悟,并在训练师无痕的引导下进行团体分享,从而实现个性品质拓展、能力提升的一类教育活动。这种方法最早源于二战,目前在很多企业的员工培训中被广泛使用。课题组将这一培训引入校园,首先深受学生喜欢,同时学生从中收获的感悟比一般活动要更深刻、更丰富。每年高一7天军训的日程里学校都要安排一整天用来开展拓展训练,而学生军训总结中提到最多的是拓展的一天带给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课题组张二羚、陈颖、郭燕几位老师在校内长期开设“拓展训练”选修课,不但每期学生踊跃报名,很多班主任老师还邀请她们把拓展项目在各自的班会上实施,用于实现班级相应的德育目标。
     拓展训练德育立美的高效性在于其具有的特点: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参训人员全身心的投入。挑战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通常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参训人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拓展极限。集体中的个性——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高峰体验——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即使失败,也会在成功团队的分享或重新体验中体会那种高峰体验,挫败之后的成功体验更加丰富。自我教育——培训师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培训师也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员自己分享,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5、置境模拟法。所谓置境模拟法,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为学生提供适当条件或环境,使之在特定情境中以特定的社会角色自主决策模拟参与社会生活实际存在的活动过程。在这种模拟中,活动参与者的语言和行动与情境中的其他角色的人际及环境主观地、客观地发生着互动,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则引导模拟活动参与者和观摩者分析和分享活动中产生的关键要素和环节,从而获得对良好参与社会生活的道德智慧与价值的欣赏与解读。
置境模拟,常常由于情境相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特殊或新异而对学生产生强烈吸引性,而模拟的活动情节引发的矛盾特别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自我性格、能力和情感等状态的感知。例如,课题组奚畔老师在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入进行人生理想教育的名为“FIND I HIDE——寻找未知的自己”主题班会中,为了帮助学生较为客观地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在现实的“我”与期望的“我”之间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她请来了三位嘉宾在班会进程中组织了模拟招聘会。有几位学生参加应聘面试,各需如实地回答面试官一组问题,根据回答结合评委和大众评审团(同学)平时对该学生的了解,分析其答案是否与其性格、能力特点相符。整个班会的高潮正是这个环节,学生不但兴趣高涨,而且在听取对面试情况分析时十分认真和诚恳。班主任反馈会后学生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对照自己的测试(班会准备中用到的“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结果以及面试中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6、道德风景借用法。没有想到更好的概括,姑且这么表述。檀传宝教授将道德学习主体(学生)自身道德生长的美丽成为德育作品美,在德育中,引导学生自我欣赏和集体欣赏这种德育作品美,是展现学生自己的道德风景。而对于学校现时“德育作品”的学生而言,其学长或非校内同龄人身上的道德闪光点和道德生活智慧则并非学校同一德育进程或同一德育覆盖下的“道德风景”,但年龄、经历高度相似,又在成长进程上先于现时道德学习主体的学长们以及生活在同一时代拥有不同成长经历的同龄人,则是可以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借用的风景。比如,我校近两年都会邀请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官兵来校参加高三年级会,接受学生们现场专题访谈,在官兵们畅谈他们的志向、经历、追求和责任的过程中,这种同龄人间自然对比,使学生们形成强烈的内心激荡,对于同龄人的理解与敬佩也鼓励着高三学生更加坚毅、勇敢、坦然地迎接他们具有挑战性的高三学习与生活。年级会学生全程专注,自由提问环节非常踊跃。
    我们每年邀请高考完刚刚毕业的学生代表按照对应的班级给即将升入高三的高二学生指导如何进入高三状态,如何处理高三阶段的学业、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等诸多问题;每年组织即将进入高二的学生代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分组带领新生参观解读校园人文风物,指导新生如何适应二附中的校园生活,讲解他们自己初高中衔接的得失经验。实践表明,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很高,学长团在组织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下,把学校希望指导的内容都很有创意地实现了,在校的新高三和新高一学生则热情高涨、专心投入地向学长们提问请教,比起原来的校内老师或聘请专家讲座指导气氛好,效果强。
    与置境模拟法对应的是策略七——社会实践法,与策略六对应的是策略八——德育作品欣赏法,因为易于理解,不做赘述。
实践中老师们还尝试了很多审美化处理的做法,有待进一步分析与总结。需要说明的是各种策略常常又是相互渗透的,某一具体活动通常是以某一策略为主,辅之以其他策略。艺术手段的直接借用已经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广泛采用。
   (三)主题活动审美化处理立美维度的策略适用
    前面说到,德育美由四个逻辑层面组成:道德之美、德育之美、师表之美和作品之美,这些则是审美化处理的立美维度。前述立美策略在德美、育美、师表美、德育作品美的指向上,又有相应的适应性,在审美化处理上即实现:
    1、挖掘和展现“道德之美”。德美需要发现、发掘和审美化呈现才能更好地成为德育的素材。挖掘德美,就是要勤于对那些感动过我们的人、事、生活场景和过程以及蕴藏着道德智慧美、道德人格美的各种德育题材的发掘、积累与运用。比如我校何杰老师“成长的价格”主题班会,何老师在班会前对本班每个家庭给孩子教育的物质投入和非物质投入做了纵横多角度的收集,在班会上呈现、分析、挖掘了其背后情感因素和故事,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同时唤醒其审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成长“价格”所产生的“价值”应该在哪里(当时学生经济学学习刚刚学习了价值和价格的概念,班会课上进行了借用)。典型的故事就是展现德美的优秀题材。
    2、设计和营造“德育之美”。教育的过程和形式需要立美。对于感动或启迪过我们的人物、事件或过程,我们在与人分享这份感动或启迪时,采用的形式和过程(细节及整体)可以多样,但需要符合审美的规律。例如,一种思想需要表达,我们可以以诗、歌、散文、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可以配乐,可以激情澎湃,可以娓娓道来;可能是人潸然泪下,也可能使人如沐春风。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和“读图时代”学生信息接收方式的特点,多种艺术手段(音乐、歌曲等)和多媒体技术(网络讨论、照片和视频资料等)的应用,在各种审美化处理中会起到进一步增强立美效果的作用,有些教育环节,视频和主题鲜明的歌曲作品可以直接实现德育目标的达成。当然,适应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教育形式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以明理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辩论和“问题树”式分组讨论形式是适合的形式选项;以动情为目标的活动,特定故事的呈现、一封特殊的信件,以及富有感染力的主持词是可以尝试的;以体验为目的的活动,可以设计拓展训练项目,并且一定要组织成员及时分享和表达感受。
    3、自觉提升和流露“师表之美”。教师表道合一及其自然而优美的流露,是师表美教育潜能发挥的关键。奚畔老师在高三成人仪式预备班会上送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礼物。这是她自己构思、创作的,以每一位学生为关注对象的一首诗的陶泥文字。在她解释为什么制作这样的礼物并通过视频展示每个制作环节(不同环节稍不注意都可能导致不能保证最终出炉作品的成功,也有可能中途而废)及其对高中生活的对比和象征意义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流泪了。他们在班会的结尾自发地给班主任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学生感受到教师用情的真诚和用心的不易(即师表美),远远超过了教师对这个环节的寓意解释本身。
    4、发现和欣赏德育“作品美”。我校对升旗仪式立美改造方案中每周由大家推选3名学生担任旗手,并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介绍旗手事迹,通过橱窗和校园网宣传旗手,正是展示与共同欣赏德育作品美的活动。每天中午各班的午检学生演讲系列活动,也是德育作品美表现的平台。在发现和引导德育作品美的欣赏方面,教师以欣赏的视角评价学生,“缅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是欣赏型德育应该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