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附中官微

二附中校友基金会

【人文管理】

北京师大二附中德育管理策略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将德育管理任务校本化

 

管理,包括“管”和“理”。“管”即提出明确要求并组织执行,监督落实;“理”即理顺被管理者受到管理可能出现和实际出现的各种情况。因此,管与理要并举,管要严,理要通,而且,“理”自然更为根本。(管理要“管人”、“管事”、“管环节”,为节约时间,重点讲“管事”部分)基于这个想法,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中学德育大纲》和我校“三兼优一发展”培养目标的要求,经过整合,我们明确了我校德育管理的四项主要任务:第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认同文明社会的道德准则;第二,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用环境熏陶人;第三,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第四,遵循德育规律,构建立体德育体系。其中第一、二项重在“理”,第三、四项兼重“管”与“理”。

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认同文明社会的道德准则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人文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化和道德影响功能。人文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种重要途径,一个较高层次,一个基本理念。我校提出的教育理念是“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健全人格教育必须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人文文化的重要功能就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法律或道德的规范管束人的行为,为其发展提供外驱压力;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提升人的境界,为其发展提供内驱动力。因此,“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认同文明社会的道德准则”就成了我们德育重要任务,让德育充满人文性,是我们的自我要求,也是我校德育的一大特色。

首先,让人文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人文教育分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能力三个教育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文、史、哲及艺术、伦理、法律、经济等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熟悉中国历代人文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了解世界人文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第二个层次是在掌握人文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内化,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的求索,引起学生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促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第三个层次是在掌握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利用人文知识分析历史和现实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学习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学习以人文精神去为人处世,从而发展学生的人文能力。

我们的人文教育以人文知识教育作为切入点,按照三个层次逐步深入地开展。采用“习、熏、悟、化”的传统方法(习——学习并实践,尤其强调道德实践。熏——熏陶,就是使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是“润物细无声”。靠什么熏陶?靠教师的人格和素养以及人文环境。悟——就是阅读中自悟、道德实践中感悟、日积月累中顿悟。化——由悟的积淀,就会提升、内化为个人的人文精神和能力,再把人文精神和能力外化为行动,就达到了化的境界。),通过多渠道进行。

我校的人文教育是通过课内和课外两种渠道展开的。让课堂教学成为人文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发挥语文、历史、政治、艺术等人文学科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基础教育;其次是充分挖掘自然科学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如学科的历史、科学家的事迹、科学的美、科学的伦理等),渗透人文教育;所有老师在备课时都要结合本学科特点研究如何发掘和渗透人文教育,并且通过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治学精神、师生的情感交流等,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感染和影响。让课外教育成为人文教育的广阔天地,使形式多样化:(1)讲座。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设人文学科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知识。讲座课程每学期至少举行4期,学生在校三年共有至少24次听各类讲座的机会。(2)人文知识系列宣讲。学校从1997年开始在全校利用升旗仪式开展人文知识系列宣讲活动,有“学《论语》讲修养”系列、“公民道德20字规范”系列、“学人文讲修养”系列等。(3)社团活动。通过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研讨、排练、创作,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能力。学校开设的有关人文学科的社团有:国学社、文学社、诗社、剧社、乐队、舞蹈队、合唱队、学生刊工作室、学生广播台、学生电视台等。(4)阅读。让学生抓紧时机读一些好书,背一些好诗,记一些名句,一辈子将受益无穷。根据中学生特点,学校编印了《诵读诗文集》,包括诗词曲部分、文选部分、名句选部分和必读书目四个部分。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熟背从《诗经》以来各时期中挑选出来的175首诗、词、曲,熟读31篇优秀散文,学习和记忆126条名句和格言,推荐阅读40本中外名著。(5)参观。充分利用北京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择了40处人文胜地和博物馆,每个年级每年结合教育教学参观三到四处。

其次,让德育的方式充满人文性。我们认为人文教育既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德育的重要方式。作为过程和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理解、尊重和促进对象的发展这一原则,其核心在于“尊重学生”,(避免教师和德育管理者在学生中的“警察”角色形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自主性。这就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德育手段要多样化。

二、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用环境熏陶人

教育界有这样的共识:优化环境是潜移默化的育人手段,环境“润物细无声”。我校十分重视育人环境建设,从物化环境和舆论环境两方面进行。

物化环境(即硬件环境)的建设,在学校整体环境设计上强调整洁优美的物质设施与浓郁的人文文化相结合,创设物化的人文环境;在班级层面提出“干净整洁、清新明快、有文化气息”的教室卫生及环境的总体目标,由班级富有特色地自主营造。当然,我们强调班级文化布置应当和学校整体氛围相和谐,在共性基础上突出特色。

校园生活的舆论环境建设主要是以人际环境为中心,通过广播电视节目的选题选材、宣传展板主题规划、大型活动的组织宣传以及校会、班会、团会等渠道和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生活话题(关注学习、生活、社会、热点、发展),并以主流价值观念影响他们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三、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学生道德实践

人文管理和倡导德育的人文性不排斥制度管理机制。制度是秩序的保证,制度是机制的筋骨。教育强调过程,因此应重视实体要求,更应重视程序规范。我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体制度都有程序制度相撑托,让制度不是一般号召,而是切实可行。

在第三个任务方面,我们在健全各种规范制度的同时,着重两点工作:一是制定、宣传与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执行办法》,突出校规重要条款处理和量化处理两个机制。二是,通过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强调道德实践。

四、遵循德育规律,构建立体德育体系

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层次是丰富多样的。前三个方面是为整体德育打好文化的和制度的根基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开展全面德育,需要遵循德育规律,构建立体德育体系。我校从多个角度构建立体德育,以结构整合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德育实效。(合理有序的结构会增强效能)

(一)建立德育的立体组织体系。

 


如上图所示,我校的德育组织体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两个“双轨制”——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双轨、教师主导中的年级组与教研组双轨并行。

首先,在学生自主方面,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之间的文明交往和共同活动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由上图右侧显示可知,学生干部队伍是一支极具活力的进行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力量。学生干部要有效开展工作,首先需要的是干部工作热情,其次要获得同学的认可,这种认可一是要对干部产生的程序认可,二是对干部工作能力的认可,三是对干部的品德的认可。因此,学生自主管理需要学校针对上述问题完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我们从四个环节保障学生干部的威信、积极性和工作水平,从而较好地实施学生自主性管理和教育。

1.规范干部产生程序,树立干部的威信。除高一新生入学第一个月的班级干部一般由班主任临时指定外,各级各类学生干部都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特别是班级干部不实行轮流担任的办法(班级应当为所有学生才能的发挥提供机会,但不应是给每个人提供当干部的位置,因为任何人群中都会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合适的人找合适的角色才是有效的鼓励和锻炼)。班级干部一年一届,校级干部两年一届,中期调整也要走民主程序。严格规范的干部产生程序本身就是使学生干部脱颖而出的过程,也就成了干部身份“合法化”的过程,从而起到初步确立学生干部威信的作用。比如,我校每两年一次的学生代表大会和团员代表大会每次都会认真、细致、规范的按程序筹备和召开,学校会主动引导并营造浓厚的民主气氛,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候选人(包括教工团员)要进行竞选演讲,代表对会议的工作报告要切实地分组讨论,校长会亲自答复代表提案并,对会议结果通过电视台及时向全体同学播报和宣传。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很快的建立一支有影响力的校级学生干部队伍。同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全体同学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方式。

2.培训干部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队伍产生后,就要培训干部适应高中学生以及我校教育管理特点的干部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干部,既是更好地落实各项工作,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需要,更是学校在多层次人才培养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以每学期开学前的全校学生干部会、平时不同方面学生干部的工作会、重大活动的筹备会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学生干部工作进行培训、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一边学一边做中提高干部工作能力。很多工作尽管已经有原来的经验和成套方案,也要在学生干部实际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把原有方案提供出来以资借鉴。过程中,我们主要培训干部的计划与策划能力、协调与动员能力、组织与执行能力、观察、借鉴与反思能力。

3.为学生干部提供自我管理的舞台和锻炼机会,有效落实德育的自主性。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合理设计各种教育管理活动,既是德育开展的需要,又是锻炼干部机会。因此在各种活动和工作中要尽量发挥干部作用,凡是学生干部能自己做的或者可以参与做的,教师不要代劳或者包办。我校的学生一日常规的管理、课间操管理、主题班会的开展、团会活动管理、各类比赛等教育活动的规则制定、组织落实以及学生社团管理等都是在相应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比如,在团支部活动机制建设上,我们把团会活动交给各支部自主开展:校团委提出了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要求:各支部根据本班情况把团员划分若干团小组,各小组轮流承担每次团会(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时间)活动的策划、准备和组织实施;每学期系列活动的整体安排由支委会在征求同学意见基础上统筹安排(一般要兼顾知识学习、思想辩思、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才艺展示、影视赏析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由相应的团小组分别于规定的团会时间前一周完成准备;团会时间由校团委集中使用或由支部各自使用的安排,在团委学期工作计划中予以明确;团委通过各团小组在活动过程中填写的《团会活动方案暨记录表》对各支部活动在事前事后进行指导和检查,从过程控制中保障团的日常活动灵活地、丰富地和切实的开展。这一机制既给团干部们自主的空间,又提供了便于落实的工作方法,既有效地分担了少数团干部的大量的活动策划和组织工作,协调好学生干部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又使得全体同学参与到班集体和团支部的建设中来,调动了广大同学的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同时也就增强了团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支部建设有了扎实的载体。给学生自主的舞台,不仅锻炼了他们,而且可以使德育更贴近学生、更生动而更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4.公正评价与激励学生干部。建立合理公正的评价机制,对于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学生干部更加热情地、科学有效地投入工作有明显的作用。我校校级每学年有两次大型表彰活动(学年表彰和五四表彰),我们不但对不同层面甚至单项工作(比如课间操查促小组)的进行评议表彰,还将他们的名单通过校园网和橱窗向同学家长宣传。这种做法激发学生干部之间相互学习,高年级优秀的干部帮带低年级干部,起到非组织性的干部培训效果。

其次,在教师主导方面,需要介绍一下年级组与教研组并行的双轨运行情况。实行“两组”并行的做法,从德育角度考虑,是为了充分发挥班主任队伍的德育核心作用与全体教师课堂渗透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这其中,年级组(以班主任队伍为核心的本年级全体任课教师组成)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给年级组(组长)的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统筹、协调、指导、落实”。“统筹”主要是指通过制定比较完善的本年级工作计划,将学生处(德育处)和教学处的工作计划中的涉及本年级的目标、内容和具体要求结合本年级教学节奏和学生特点进行“人员、事务、时间、策略、方法”等进一步的统筹安排;“协调”主要指协助学校对在落实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事务和临时性事务(如学科活动的安排或调整)以及教育教学进程进行安排和调节;“指导”主要是指通过班主任例会和年级学生干部会对各班级的情况进行反馈,进一步了解,并具体指导班主任和班级工作的开展;“落实”主要是指通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科老师、学生干部等多层面落实工作计划和学校要求。

教研组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全体老师共同德育,不断推动全员德育的开展。我校通过教研组推动全员德育的具体做法有:1.每周一升旗讲话。我校已经形成一个传统,全体老师发挥各自所长,利用每周一国旗下学习时间向学生“谈《论语》,讲修养”,“说名人,树榜样”,“讲法理,树规则”……时常学生也参加到升旗讲话中来。2.理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在人文学科本身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积极渗透德育的基础上,我们采用科研与教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促进理科教师积极发掘本学科的德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引入和渗透德育内容与精神,各学科按照自身学科体系编写了可渗透德育的章节与内容,汇集形成了《理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一书,供全体老师参考与进一步实践。3.学科渗透德育优秀教案征集与评选。学校一直在倡导全员德育,老师们在课堂渗透以及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也一直在践行着教书育人的理念。为促进交流,进一步推动学科渗透德育的开展,深化全员德育工作,我们还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学科渗透德育优秀教案征集与评选”活动,要求任教一年以上的教师至少交一份教案和说明参评,任教未满一年的教师自愿参评;学校组织由校领导、德育小组成员和有关骨干教师组成的评选小组对教案进行评审,对优秀教案的设计和实践者进行表彰,将优秀教案集结成册,以供交流。4.德育工作评价范围的导向性。在我校教师评价中,德育能力和表现占有很大比重。每次评选各级优秀德育工作者时,教研组中非班主任和专职德育人员的老师也纳入评议范围。比如,在最近一次的5名区级“先进德育工作者”中,就有两名(数学组的金宝真老师和体育组的郭华老师)是非班主任老师。这种方法奖励的虽是少数人,引导的却是多数人。

(二)德育目标层次化。以人为本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自主性。尊重差异性首先要尊重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差异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在目标人群上进行分层。针对我校学生特点,我们在对全体学生主要通过课程化并系统化的班会以及大型主题活动实施全面德育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规划的每周团会活动的开展把更高目标面向团员学生,通过培养和锻炼学生干部、完善学生党校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把模范群体指向党校学员和学生干部,为多层次的发展需求提供空间,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兼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团建基本思路和做法,形成了增强党校教育实效性的实施体系。

(三)德育阶段体系化。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还要尊重学生学龄的差异性。因此,我校科规划了各年级所侧重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高一阶段,侧重初高中衔接教育和习惯教育,引导学生适应我校学校文化和高中学习、生活,激发学生成才欲望;高二阶段:侧重法制教育和社会理想教育,培养其持久的意志力和社会责任感,巩固学生成才意识;高三阶段:侧重成人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深化奋斗精神和社会责任教育,提升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需要说明的是,学龄分层不是简单的选择部分德育内容在不同年级开展,而是围绕上述分层,在各年级阶段中,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礼仪教育、成人教育、党团组织教育等各教育支序列,也同样围绕其相应的总目标分阶段分层递进,同时又整合一致。

(四)教育活动体系化。强调道德实践和体验的教育需要通过丰富的活动实施,教育活动需要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教育活动需要借助契机,教育活动需要有节奏,把握好张弛之度,教育活动还要有很强的教育引导性。另外,为了给年级与班级教育管理提供可预期的活动环境和契机,我们基于上述考虑,在学校层面上从教育契机和时间性角度、校训精神渗透性角度、大型主题性综合性角度、党团系统角度将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活动分别系列化,形成了教育特点明显、线索清晰、节奏和谐的活动体系。(附每月主要活动介绍,“校训杯”活动系列介绍,党团活动系列介绍之表格)